声音可视化 (Sound Visualization)

  • A+
所属分类:音频杂谈

引言

自古以来,人们就有如此好奇之心:能不能在听见声音的同时,也能“看见”声音,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声音呢?在古代,这可能是王室豪门更关心的话题,因为声音与他们爱听的音乐和乐器息息相关;而如今,其意义远不止于上层社会的娱乐,而是关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:有人在的地方,就有声音;有声音在的地方,就有江湖。江湖之中,善恶分明。“好”声音,诸如音乐,就把优势发挥到极致;“坏”声音,诸如噪声,就把它消灭于无形。而声音的可视化,则可帮助我们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


和上回书一样,声音可视化我也打算从上下部讲。这期我们讲早期的声音成像,分两部分:

  1. 振动的可视化
  2. 声波的可视化

下期主要介绍近代当代的成像技术,比如波束成型 (Beamforming) 、声全息 (Acoustic Holography)和Scan&Paint 等,在现代工业中有极广泛的应用。

一、振动的可视化

像我在之前文章里面提到的,毕达哥拉斯最早研究弦乐器的音高和弦长的关系,但是就声音成像而言,其滥觞于18世纪,确切的说是1787年,Ernst Chladni第一次“看见”盘子的振动。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这个视频,和Chladni当时做的实验异曲同工。封面这种体现振动模态的图案被称为Chladni pattern。当用小提琴的琴弓从钢板边拉过,激起钢板的振动模态,其节点被表面的细沙完美的勾勒出来。Chladni pattern如此奇妙,连拿破仑都为之着迷,专门派人把Chladni的Die Akustik (The Acoustics)翻译成法语。

Chladni Pattern的直观展示

视频来源: [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R_XL192wXw]

1827年,Charles Wheatstone(惠斯通)第一次提出了麦克风的概念。不过次麦克风并非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麦克风,而是基于Kaleidophone(大概翻译:发音体振动显像仪),也是用来可视化振动体的表面振动模态,而并非声波。

40年后,又是我们熟悉的大魔王——亥姆霍兹再次强势现身,狂刷存在感。他发明了振动显微镜,来观测小提琴弦和人speech的振动。于是人们在19世纪才得知琴弓在琴弦上划过时,弦到底是怎么运动的。

声音可视化 (Sound Visualization)
小提琴弦上的Helmholtz Motion [http://newt.phys.unsw.edu.au/jw/Bows.html]

随后几十年里,August Kundt(没错,测impedance的Kundt Tube就是以他命名的)实现了管中驻波的可视化;英国的John Tyndall(丁达尔效应以他命名。small world...)通过光的传播来观测波的现象。

下面这一位的杰作让笔者爆粗,直呼牛x——通过火焰来做傅里叶变换!这位牛人就是Rudolph Koenig,他的作品叫Manometric flame,其原理如下:

声音被管状采集设备采集,引起隔膜振动(联想现代麦克风的工作原理);隔膜振动带动管道中的燃烧气体周期性变化,从而引起火焰的周期性变化,这个周期和隔膜振动几乎相同;这样的隔膜有很多,尺寸不同,从而起到分频作用;右侧有一面旋转的镜子,可以从镜中看到火焰因声音而产生的变化——sound visualization任务达成!结合更精准的Helmholtz resonator,这就是当年的示波器,直接给声音作傅里叶变换!下面的视频后半部分展示了Manometric flame+Helmholtz resonator的神奇功效↓↓。机械和物理之美的直观展示,带你们走近科学。

下面请王师傅宽油展示

二、声波的可视化

August Toepler于1859年至1864年之间发明了纹影法 (Schlieren photography),通过光来“拍摄”声波的传播,这是声学历史上第一次可视化波的传播过程。这一重大发现/发明激励了很多的科学家做类似的实验,甚至包括其他领域。这其中就包括Schlieren images reveal supersonic shock wavesAugust Toepler于1859年至1864年之间发明了纹影法 (Schlieren photography),通过光来“拍摄”声波的传播,这是声学历史上第一次可视化波的传播过程。

声音可视化 (Sound Visualization)
通过Schlieren photography可视化超音速飞机 [https://phys.org/news/2015-08-schlieren-images-reveal-supersonic.html]

这一重大发现/发明激励了很多的科学家做类似的实验,甚至包括其他领域。这其中就包括Ernst Mach(恩斯特·马赫,听着是不是耳熟?),他通过火花的可视化,并结合当年最新的成像技术(可以精准测量波的传播速度),首次提出火花产生的波里面,不只有声波,还有超音速的激波 (额……sounds super weird,还是super-sounds weird?)。所以

M = u/c

里面的M是不是清晰了?

下面,移动体将对声波发起三次挑战:

声音可视化 (Sound Visualization)
“没你快!”| Subsonic, M<1
声音可视化 (Sound Visualization)
“跟你一样快!”| Transonic, M=1
声音可视化 (Sound Visualization)
“比你快!” | Supersonic, M>1

这三张GIF来自南安普顿I的SVR [Institute of Sound and Vibration Research]

注意,第一和第三种情况中文叫次音速和超音速,不要和次声波(f<20Hz)和超声波(f>20kHz)弄混。前者说的是速度,后者说的是频率。

声音可视化 (Sound Visualization)
来自于Foley和Souder的shadowgraph,展示不同的声音传播现象:Free radiation / Reflection / Reflection+Transmission+Diffraction

还记得我们在第一课讲过的建筑声学之父吗?没记住的话罚抄课文50遍:声学发展史之——建筑声学 (Architectural Acoustics)。这些19世纪的大佬都需要划重点,拿小本单独记上:因为他们都是全才啊,哪哪都落不下。

建筑声学之父,Sabine,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,第一次可视化了声音在音乐厅的传播。他在音乐厅中发出火花,进而激发弱激波(听着依旧奇怪),和声速非常接近,然后用shadowgraph技术成像,于是人们终于激动地“看见”他们在音乐厅里面听见的声音。下面的套图展示声音在不同音乐听里的各种造型:

声音可视化 (Sound Visualization)
声音在不同音乐厅的“照片” [Franz Max Osswald, contact print of sound photographs in architectural models, from Osswald’s applied acoustics laboratory at ETH Zurich, 1930–33 (Image Archive, ETH Library Zurich, http://doi.org/10.3932/ethz-a-000986437)]

后记

这一期主要回顾一下声音可视化的历史,并且再一次赞叹古人的智慧和执着。下一期的内容可能大家更感兴趣,因为涉及到现在使用的比较广泛的波束成型、声全息、Scan&Paint技术,从传统汽车行业,到新兴行业,比如语音识别,虚拟现实中都有广泛应用。

参考

本文大部分内容来自Microflown Technologies公司Daniel Fernandez的博士论文:

Fernandez Comesana, Daniel.Scan-based sound visualisation methods using sound pressure and particle velocity. Diss.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, 2014.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